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医院新闻 > 医院新闻
医院新闻
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显功效
日期:2022-05-12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外三科

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,据报道中一般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。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者,西医多采取传统开腹手术或腹腔镜+胆道镜手术或ERCP+腹腔镜+胆道镜“三镜”手术,存在手术创伤较大、并发症可能较多的弊端。我们在临床上根据《伤寒论》对少阳阳明合病运用大柴胡汤整体辩证施治的思路,采取中医药排石治疗,使患者避免了手术的创伤和痛苦,缩短了住院时间,节省了医疗费用,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效。

典型病例介绍

患者,女,50岁,因进油腻食物后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2天,伴有右背部胀痛,呈持续性加重,无明显缓解,于2022年4月29日急诊就医,腹部超声示:1.胆总管下段结石伴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;2.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、胆囊肿大、胆汁淤积;3.胰、脾未见明显异常。拟“胆总管结石;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”收治入院。查体:巩膜稍黄染,腹平,腹肌稍紧张,剑突下及右上腹部压痛(+),反跳痛(-),墨菲征(+),肝区叩痛(+),腹部未触及包块,肝脾胁下未触及,移动性浊音-),肠鸣音正常,双侧肾区无叩痛,双侧输尿管点无压痛。实验室检查提示血清总胆红素113.3umol/L,直接胆红素75.1umol/L,间接胆红素38.2umol/L,丙氨酸氨基转移酶653.6U/L,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59.5U/L,碱性磷酸酶218.6U/L,γ-谷氨酰转肽酶,424.5U/L,3.09mmol/L。中医辨病辩证:本病由于饮食不节,酿生湿热,湿热熏蒸肝胆,肝气郁结,失于疏泄,致胆失和降,胆汁郁滞,湿热煎熬胆汁成石,胆石滞塞胆道,不通则痛,胸胁苦满;湿热熏蒸皮肤,故见皮肤巩膜黄染;湿热从小便出,则见小便黄赤。舌脉:舌红,苔黄腻,脉弦数;证属肝胆湿热。

入院中医诊断:疾病诊断:胆石病;证候诊断:肝胆湿热。西医诊断:1.胆总管结石2.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。入院后予以禁食水,抗感染、解痉、补液、护肝等治疗。入院治疗第二天,患者腹痛缓解,试饮水后无特殊不适,予中药方剂大柴胡汤加减口服。大柴胡汤系表里双解剂,具有和解少阳,内泻热结之功效,是和解与泻下并用的方剂。方中重用柴胡,疏散少阳半表之邪,为君药。配伍黄芩清泄胆胃之热,与柴胡合用,和解少阳;大黄通腑泻热,祛瘀利胆;枳实破气消积,二药合用,内泻阳明热结,共为臣药。芍药缓急止痛,以解心下急痛,半夏配伍生姜,和胃降逆止呕,皆为佐药。生姜、大枣调和诸药,共使药。综观全方,和解之中兼泻阳明,表里同治,使少阳得解,热结得下,内外诸证自除。

经治疗后患者诉腹痛消失,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;腹平软,未及压痛,肝区叩击痛(-),墨菲征(-)。舌脉:舌红,苔薄白,脉和缓。复查有关实验室指标:总胆红素25.2umol/L,直接胆红素14.1umol/L,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50.4U/L,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62.1U/L,碱性磷酸酶165U/L,γ-谷氨酰转肽酶361.9U/L,血钾3.4mmol/L。2022年5月7日上腹部MR平扫+MRCP检查显示:肝内胆管系统显示清晰,肝总管、胆总管显示走行及管径未见异常改变,管腔内未见异常信号影;胆囊不大,胆囊腔内未见结节影;胆总管胰腺段显示无明显扩张改变;主胰管显示无扩张改变。患者痊愈出院。

胆石病属中医“胁痛”、“黄疸”等范畴。《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众多医著认为胆附于肝,有经脉相互络属,肝胆互为表里;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生,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疏泄功能控制和调节;胆为六腑之一,以通为顺。肝失疏泄,胆汁化生失常、排泄不畅,淤滞日久,聚而成石。肝和胆疏泄功能失常是胆结石的基本病机。我们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,将胆石病分为肝郁气滞证、肝阴不足证、瘀血阻滞证、肝胃不和等,行疏肝利胆、固本养阴、行气祛瘀、培土制木之法,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的“消”、“溶”、“排”、“防”石的临床治疗体系,该项目获2021年芜湖市卫健委重点课题资助。

芜湖市中医医院外科现已成为安徽省卫健委、中医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安徽省胆石症联盟副主任单位,并开设了胆石症中医专科门诊,丰富了芜湖及周边地区胆石病患者治疗方法的临床选择。(文/芮景 图/芮景 审/丁树根)



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显功效(图1)


中药排石后MRCP检查示未见胆囊结石及胆总管结石,胆囊、胆总管及胰管清晰、通畅
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