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园地 > 健康科普 > 二十四节气
二十四节气
【节气养生】秋气堪悲未必然 润养正是可人天 ——从“天人合一”,谈四时养生之“秋”篇
日期:2023-08-08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基层指导专家组

 今天8月8日即是立秋,由夏转秋,天气渐凉。祖国传统医学从“天人相应”、“人与天气相参”角度认为:人体内部环境变化与自然季节的变化相对应。人体处在阴阳的动态平衡,处于自然界大的阴阳动态平衡之中,日夜更替、四季轮回,遵循着阴阳五行之气的消长变化规律。

  因此按照时令、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,运用相应的中医养生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,称之为“四时养生”。

  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。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个节气是季节气候变化的转折点,体弱多病者在节气交替之时易感到不适,甚至发病。

秋季指从立秋到立冬前一天,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六个节气,是夏季向冬季的转换季节,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,阴气渐盛。

  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——《管子》

  秋季由热转寒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。此时人体的生理活动,随“夏长”向“秋收”发生相应改变,因此,秋季养生在精神、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各方面的调养都要顺应“收养”这一原则。

  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。此秋气之应,养收之道也。”——《黄帝内经》

  1.自古逢秋悲寂寥——情志调摄  

 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,深秋季节草枯叶落,万物萧瑟,易使人产生凄凉之感和忧郁、悲伤等情绪变化,称为“秋悲”。秋季五行属“金“,五脏内应于“肺”,在志为悲(忧),故保持神志安定是秋天情志调养的基本原则。在秋高气爽之时,古人通过参加户外活动,通过“秋游”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,使心情开朗,从而避免或消除季节变化带来的不良影响,

  2.庭前八月梨枣熟——饮食调养  

  秋在五味属“辛”, 辛味主散、泄肺气,而酸味收敛补肺气,而肺气在秋季宜收不宜散,故饮食要少食葱、姜等辛味之品,适量食用一些酸味果蔬。

  秋季六气属“燥”,容易耗伤人体的阴津,使人出现咽痒、咽痛,甚至咳嗽、便秘、目赤、口舌生疮等一系列症状。因此,饮食宜以养阴润燥为法。平素宜多喝水,多食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以防秋燥伤阴,如酥梨、莲藕、蜂蜜、百合、芝麻、银耳等,宜少食辛辣、热性食物。保证每日的足量饮水,建议1500~2000ml,防止身体缺水。

  3.露从今夜白——起居调养

  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 养性序》说:“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,兴居有至和之常制。”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,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,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。秋季应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,和春夏季节之早起比较宜稍稍迟点起床,以应收敛之气。

  4.会当凌绝顶——运动调养

  秋高气爽,天朗气清,正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好季节。秋季主“收”,阴阳之气需要注意收敛内养,故运动锻炼也应顺应这一原则,不要选择运动量大、剧烈的项目,防止汗液大量流失导致阳气耗伤。可选择慢跑、散步、体操及太极拳等运动。同时,“登高”、“流觞曲水”等均为古人在秋季开展的文体活动,舒畅情志,吐故纳新。

  5.秋风萧瑟天气凉——防寒保暖  

  秋季温度变化频繁,昼夜温差大,此时易诱发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急性发作、消化系统的腹痛腹泻、循环系统的心衰急性发作、神经系统之面瘫。在寒热过渡阶段应注意防寒保暖,孙思邈《孙真人卫生歌》云:“秋令觉冷渐加添,莫待病久才服药。”说的是秋季气候转凉,要注意循序渐进增加衣物,要避免一次加衣过多。民间有“春捂秋冻”之说,即春季宁稍暖,秋季可稍凉,如此可使肌肤腠理致密、正气活跃于体表以抵御冬寒。

  另外,秋季瓜果大量上市,食用时应有所节制,避免寒凉性质的水果损伤肠胃。(文/熊煜 审/丁树根、齐娅)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