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园地 > 健康科普
【药食同源】中药中的香辛料(三)
日期:2024-04-15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临床营养科

图片1 (复制).jpg



香辛料是指一类具有芳香和辛香等典型风味的天然植物性制品,除了给食品提香增鲜,还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和防腐抑菌作用。

部分香辛料(八角茴香、小茴香、花椒、丁香、黑胡椒、砂仁、肉豆蔻、肉桂、高良姜、姜等)在我国中医古籍中证实具有药用作用,已列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,成为药食同源物质。

 

砂仁


图片2 (复制).jpg


性味归经:性温,味辛,归脾、胃、肾经。

功效: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,理气安胎。用于湿浊中阻、脘腹胀满、不思饮食、脾胃虚寒、呕吐泄泻、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。

作为香辛料,砂仁可去膻、除腥、增味、提香。为“十三香”原料之一。

《药性论》记载:砂仁“主冷气腹痛,止休息气痢,劳损,消化水谷,温暖脾胃。”

《开宝本草》记载:砂仁“治虚劳冷泻,宿食不消,赤白泄痢,腹中虚痛,下气。”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砂仁“补肺醒脾,养胃益肾,理元气,通滞气,散寒饮胀痞,噎膈呕吐,止女子崩中,除咽喉口齿浮热,化铜铁骨鲠。”

《医学启源》记载:砂仁“治脾胃气结滞不散。”

 

【注意事项】

1.砂仁用量不宜多,3g左右即可,如果用量太大,它的浓郁之气容易耗气;

2.砂仁的有效成分是挥发油,煎煮时打碎后下锅,煮5-10分钟即可。

3.砂仁辛温,适用于寒湿困脾。阴虚有热者或热性体质者不宜。

 

肉豆蔻


图片3 (复制).jpg


性味归经:性温,味辛。归脾、胃、大肠经。

功效:温中行气、涩肠止泻。用于脾胃虚寒、久泻不止、脘腹胀痛、食少呕吐等症。为治疗虚寒性腹泻的要药。

作为香辛料,肉豆蔻常应用在糕点、肉类、酱料、蔬菜和蛋奶等食品中,其辛辣香气可起到增鲜、抑臭、去腥、增香、防腐等作用,是中国传统香料“五香粉”和“十三香”的主要香料之一。

 

【注意事项】

1.湿热泄利者忌用。

2.肉豆蔻食用过多有产生兴奋和致幻的作用,不宜多食。

 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肉豆蔻“暖脾胃,固大肠。”

本草经疏》记载:肉豆蔻“辛味能散能消,温气能和中通畅,其气芬芳,香气先入脾,脾主消化,温和而辛香,故开胃,胃喜暖故也。”

《开宝本草》记载:肉豆蔻“主温中消食,止泄,治积冷心腹胀痛,霍乱中恶。”

《日华子本草》记载:肉豆蔻“调中下气止泻痢,开胃消食。”

《本草备要》记载:肉豆蔻“治冷积心腹胀痛,又能涩大肠,止虚泻冷痢。”

《本草正义》记载:肉豆蔻“除寒燥湿,解结行气,专理脾胃,颇与草果相近,则辛温之功效本同,惟涩味较甚,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,四神丸中有之。温脾即以温肾,是为中下两焦之药,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。”

 

砂仁陈皮茶


图片4 (复制).jpg



1.砂仁3g,陈皮3g。

2.开水焖泡10分钟,代茶饮。

功效:温化寒湿,行气消胀。适用于寒湿困脾。饮食生冷后出现嗳气,腹胀,胃纳欠佳,舌淡红,苔白腻。

 

砂仁茯苓粥


图片5 (复制).png


1.砂仁3g,茯苓6g,粳米100g。

2.砂仁,茯苓研成细末,粳米洗净,放入锅中,加上药末和适量水,大火煮沸,再改用小火煮至粥成。

功效:有温中和胃,健脾安神。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小儿夜啼。

 

砂仁鲫鱼汤(《饮膳正要》)


图片6 (复制).jpg


1.鲫鱼1条,砂仁末5g,姜、葱、烹调油、食盐适量。

2.鲫鱼去内脏洗净,下锅煎至两面金黄。

3.锅中加适量清水,放入姜片煮沸,放入鲫鱼,小火煲半小时后加入砂仁稍煮5分钟,加姜、葱、烹调油、食盐调味即可。

功效:温脾止泻,散寒化湿。适用于寒湿困脾者,腹胀不适,恶心欲呕,食欲不佳,大便溏烂,舌淡红,苔白腻。

 

肉豆蔻粳米粥


图片7 (复制).jpg


1.肉豆蔻6g,生姜6g,粳米150g。

2.肉豆蔻、生姜捣碎备用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,放入粳米煮粥,粥将成时,加入捣好的两味药材,略煮片刻,即可食用。

功效:温中消食,行气导滞。用于脘腹隐痛、嗳气、呕吐、泄泻等症。

 

香辛料食用注意事项:

1、大多数香辛料属于中医的辛温药材,具有祛寒、温中、行气之功效。

2、日常使用香辛料要注意不能过量,在正常使用量内对人体功能无损害,或可以改善机体功能。

3、作为食物调料,具有抗氧化、抗菌、防腐之功效。

4、在烹调过程中,香辛料往往是组合发挥协同作用。每一种原料,都有特有滋味,互不融合,将调料的单一味转变为复合美味,从而促进食欲。

 

临床营养科供稿
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

/郑莉 /丁树根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