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斗柄指向西北,太阳黄经达225°,于每年公历11月7-8日之间交节。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,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。
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,它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节气之一,春耕夏耘、秋收冬藏,冬季是享受丰收、休养生息的季节。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,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,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、饮宴等习俗。
养生要点
俗话说:“三九补一冬,来年无病痛。”立冬作为冬季的伊始,是十分重要的节气。中医学认为,这一节气的到来预示着草木凋零,蛰虫伏藏,故阳气潜伏,阴气较盛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开始进入冬眠状态,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。冬季于五脏对应者为肾,肾主水,《内经》中有“肾者水脏,主津液”的说法,指肾主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,促使津液的生成和排泄。津液代谢通过脾胃运化生成水谷之精,以输布滋养全身;代谢后的水液,则化为汗、尿和气排出体外。
又应遵循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所以说立冬养生需以“补肾防寒”为主。
起居调节
《黄帝内经·素问》中对于冬季的起居要求有着具体的描述,即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。立冬时节,在起居调养方面应该早睡晚起,这样更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。进入冬季,夜卧一般建议在晚上10点之前,早晨尽量等太阳升起后再起床。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、养阴培元。
此外,立冬以后,天气渐冷,冬季的早晨是血管类疾病爆发的一个“高危时刻”,寒冷刺激会引起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升高。因此,每日起床时应以“缓”为要,醒来后先活动一下手脚,然后慢慢起身、下床,切莫起床过猛、过快。此外,季节变化,气温持续降低,还需要视情况调整衣着,避免受凉感冒。
饮食调护
进入冬季,天气愈发寒冷,饮食当以“温补”为主。在进补方面,大家需根据地域及个体体质差异选择食物,北方宜温补、南方宜清补,不宜肆意进补。北方相对寒冷,宜进补牛、羊肉等大温大热之品,这样有助元阳、补精血、疗肺虚之功效;南方气候温和,应进补鸡、鸭、鱼类等甘温之品。总的来说,立冬进补,一方面要进食高热量的膳食,储存脂肪,提高自身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,一方面要适当进食富含钠、钾、钙等无机盐的食物,防止钠、钾、钙等无机盐随尿液排出而使体内电解质的失衡。另外,应当注意个人体质,因人而异,阴虚火旺或湿热蕴结者,不可盲目进补。其次,因寒冷活动较少,胃肠蠕动较弱,易出现便秘、上火等,故而需兼顾胃肠消化蠕动。要注意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,才能达到抵御寒冷、抵抗外邪的目的。
情志调养
冬季以后,新陈代谢变慢,故应当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。就是要把自己的神志深藏于内,安静自若,就好像有个人的隐秘一样,严守而不外泄,又像得到了渴望得到的东西,把他密藏起来。情志调养宜保持精神安宁。遇到不顺心的事情,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。如果心中烦闷,可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,以保持心平气和,情志舒畅。切不可大恐大惊,否则“逆之则伤肾,春为痿厥,奉生者少”。
保健养生
立冬保健的主题应当紧紧围绕着“闭藏”二字展开,运动宜选择轻缓的运动,锻炼身体应以身体微热为度,推荐慢跑、快走、广场舞、太极拳等。运动量不宜过大,因为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,又耗心阳。而对于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,应禁止剧烈运动,同时运动时要注意防寒保暖,避免锻炼过程中着凉受寒成为疾病诱因。
冬季养生,要注意防止寒邪侵袭,损伤自身阳气。
立冬保健养生的穴位:
立冬节气重在养肾,既要顾护肾阳,还要滋养肾阴,平衡阴阳才能健康。养肾可以重点按摩或艾灸以下4个穴位,持续一段时间,才会有保健效果。
肾俞穴
在人体的腰部,当第二腰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(约二指左右)。按摩肾俞,温补肾阳,对于改善肾虚腰痛、精力减退具有保健治疗效果。
神阙穴
位于人体的腹中部,脐中央。可艾灸或按摩,可振奋体内阳气,适合阳虚体寒者采用。
太溪穴
位于足内侧,内踝后方,内踝尖与和脚跟腱之间的凹陷处。临床上可治疗肾脏病、牙痛、喉咙肿痛、气喘、支气管炎、手脚冰凉等。
涌泉穴
位于足底,脚掌前1/3凹陷处,约脚底第二、三趾趾缝纹首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相交点处。可温补肾经、益精填髓,治疗足寒症等。
(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)(文/王迅、沈紫玲 审/丁树根)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微信公众号
微信订阅号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