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园地 > 健康科普 > 二十四节气
二十四节气
【节气养生】小寒
日期:2025-01-06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脾胃病二科

一、定义与特点

1、定义:小寒,太阳到达黄经285°,于每年公历1月5-7日交节。今年是1月5日交节。

2、特点:小寒期间,气温骤降,寒冷刺骨,是全年最寒冷的节气之一。此时,大家需要注意保暖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

二、历史与文化

1、历史由来:小寒节气有着悠久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时期。在古代,人们通过观察天象、气象等自然现象来判断节气,小寒节气也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。

2、文化意义:在小寒节气期间,民间有着许多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,如吃腊八粥、贴春联、剪窗花等,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,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。

 腊八粥 (Copy).jpg

三、节气习俗

1、祭祖:小寒是祭祖的节气之一,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祖,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。

2、吃糯米饭:小寒节气有吃糯米饭的习俗,寓意着团圆和温暖。

3、晒太阳:民间有“小寒大寒,晒太阳”的说法,人们会在这一天到户外晒太阳,以驱寒保暖。

四、养生原则

1、保暖驱寒:增添衣物、室内保暖、避寒就温。

2、调养气血:补气养血、调理气血、保持心情舒畅。

3、饮食调整:营养均衡、温热食物、少吃生冷。

五、饮食建议

1、温热食物:①肉类:如羊肉、牛肉、狗肉等,具有温阳散寒、暖中补气的作用。②蔬果类:如大枣、桂圆、核桃、荔枝、榴莲等,有助于温中散寒,促进血液循环。③饮品类:如红茶、姜茶、红糖水等,有助于暖身驱寒,缓解寒冷。

图片11 (Copy).png

2、补气养血:①补气类:如人参、黄芪、党参、白术等,可增强人体正气,提高免疫力。②养血类:如当归、阿胶、龙眼肉、动物肝脏等,可补血养血,改善贫血状况。③气血双补类:如山药、红枣、枸杞、糯米等,可同时补充气血,增强体质。

图片6 (Copy).png

3、滋补肝肾:①补肝类:如枸杞、山楂、菊花、猕猴桃等,可滋补肝肾,明目养血。②补肾类:如黑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、猪肾等,可补肾壮阳,强筋健骨。③肝肾同补类:如桑葚、核桃、鸡蛋等,可同时滋补肝肾,增强人体机能。

六、运动与起居

1、运动锻炼:①适度运动:适当进行运动锻炼,如慢跑、散步、八段锦、瑜伽等,有助于增强体质。②户外运动:天气晴朗时,可进行户外活动,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。③避免剧烈运动: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耗伤阳气。

2、起居:①早睡晚起:保持充足的睡眠,有助于养阴润燥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②劳逸结合: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,避免过度劳累,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。

图片12 (Copy).png

七、疾病预防

1、感冒与流感

具体预防措施:①注意保暖:及时增添衣物,特别是保暖头部、颈部和脚部,避免寒邪侵袭。②增强体质: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身体免疫力。③通风换气: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环境。

2、胃肠型感冒: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的感冒类型,常见症状包括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痛以及发热、头痛、鼻塞、流涕等普通感冒症状。具体预防措施:①增强免疫力: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,包括充足的睡眠、适量的运动和均衡的饮食,以增强身体抵抗力。②保持个人卫生:经常洗手,特别是在饭前便后、咳嗽或打喷嚏后,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至少20秒。避免触摸眼睛、鼻子和嘴巴,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。使用个人餐具、水杯和毛巾,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。③注意饮食卫生:确保食物彻底煮熟,特别是海鲜、肉类和禽类,避免生食或半生食。饮用安全的水,避免直接饮用未经处理的自来水。注意餐具和厨具的清洁消毒,定期煮沸或使用消毒剂清洁。④重视环境清洁:定期清洁和消毒家中高频接触的表面,如门把手、桌面、手机和键盘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定期开窗通风,减少病毒在密闭空间内的传播。⑤避免密切接触:如果家人或朋友出现胃肠型感冒症状,应适当保持距离,避免共用物品,直至其完全康复。

3、中医预防措施

①中药预防:可在流感季节适当食用一些中药材来预防流感,如黄芩、连翘、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、抗病毒的功效。使用中药香囊,其成分如苍术、白芷、川芎等,通过挥发气味来增强机体免疫力,预防流感。

②中医外治法:穴位敷贴、艾灸、督脉灸等方法,通过祛风散寒、扶正祛邪之法,达到防治流感的功效。

③穴位按摩:揉按足三里、风池、大椎等穴位,不仅可以缓解疲劳,也能预防流感。

④泡脚:使用艾叶、生姜等煮水后,让水温降到适宜程度后泡脚,可通阳解表,缓解流感初期的不适症状。

 图片来源于网络

(文/徐婧熙  审/丁树根)    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