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园地 > 健康科普 > 二十四节气
二十四节气
【节气养生】立夏
日期:2025-05-06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脾胃病二科

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,乙巳年公历5月5日交节,此时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东南方,太阳黄经达45°。春为生之始,夏为长之极;孟夏时节需调整好身心,以顺应自然从春生向夏长的过渡。

一、气候特点

立夏以后,正式进入雨季,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。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,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,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。气温也会显著升高,炎暑将临,雷雨增多,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。

二、立夏三候

一候蝼蝈鸣:蝼蛄开始鸣叫,象征夏季气息渐浓。

二候蚯蚓出:蚯蚓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,当立夏时节阳气上升,地气变热,蚯蚓便从泥土中钻出来活动。

三候王瓜生:王瓜是一种葫芦科的藤本植物,在立夏之后,王瓜的藤蔓开始快速生长,攀爬在墙壁、篱笆或者其他支撑物上,生长得十分旺盛。

立夏三侯 (Copy).jpg

三、五官养生原理

《黄帝内经》言“夏三月,使志无怒”,五感调和即“形神共养”。从春到夏过渡时的养生准备让我们“眼耳口鼻舌”五个感官角度着手。在中医基础理论中,五行包括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,对应的五脏是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肾。然后,每个脏对应一个官窍,比如肝开窍于目,心开窍于舌,脾开窍于口,肺开窍于鼻,肾开窍于耳。从五感切入养生,实为“外避邪气,内调气血”。眼观绿意养肝、耳聆清音宁心、口食时令健脾、鼻嗅芳香醒神、以红养心清火,方能在季节更迭中“天人相应”,安然度夏。

五行对应五脏五官 (Copy).jpg

春末:以“收”为要,防肝阳过亢,重在疏泄与节制。

入夏:以“清”为主,防心火湿困,重在降火与利湿

四、五官养生内容

(一)眼:护肝明目,顺应光长

眼1 (Copy).jpg

1.避强光养阴

春末:防风沙迷眼,戴防风镜;多观绿色植物(如柳枝新绿),缓解肝郁。

入夏:防紫外线伤目,戴遮阳帽;晨起远眺朝阳,傍晚赏晚霞,顺应日照延长。

2.食疗润目

枸杞菊花茶(春清热,夏明目)、蓝莓(富含花青素)。

忌熬夜刷屏,避免“久视伤血”(肝血虚则目涩)。

枸杞菊花茶 (Copy).jpg

(二)耳:静心通窍,防暑降火

1.调声养神

春生:听鸟鸣溪流声,助肝气疏泄;少听激烈音乐,防肝阳上亢。

夏长:午后听蝉鸣竹簟声,清心火;避雷雨噪音扰神,可揉耳廓(肾开窍于耳)。

按揉耳朵 (Copy).jpg

2.防湿热侵耳

夏季游泳后及时清理耳道,防“湿邪入耳”;雨季用艾草熏屋,祛潮防霉。

(三)口:调食清热,养脾化湿

1.饮食渐变

春末:减辛增酸(如山楂、柠檬),收敛过度发散之气,防肝木克脾土。

入夏:增苦减咸(苦瓜、莲子芯),清心火;多食冬瓜、薏米,健脾祛湿。

冬瓜薏苡仁 (Copy).jpg

2.饮水有度

小口频饮温茶(如薄荷绿茶),忌冰水直灌伤脾阳;口干黏腻者,可含乌梅生津。

(四)鼻:通窍防敏,呼吸清气

1.防春敏转夏湿

春末:戴口罩防花粉、柳絮入鼻,按揉迎香穴(鼻翼两侧)通肺气。

入夏:焚艾草驱蚊虫,佩中药香囊(苍术、藿香),避暑湿秽气。

2.呼吸吐纳

晨起腹式呼吸(吸气4秒,呼气6秒),助肺气宣发;傍晚嗅荷香、茉莉,宁心神。

(五)舌:以红养心,调心降火

1.以红养心

红色食物 (Copy).png

春末:清补结合,柔润养阴樱桃(色红入心,酸甜生津):补心血、清虚热,缓解春末肝火偏旺导致的心烦。桑葚(紫红养血):滋肝肾阴血,预防夏季心阴不足。红豆(赤色属火):健脾祛湿,为夏初心气旺盛奠定基础(脾为气血生化之源)。

入夏:清火养心,兼顾气阴西瓜(红瓤解暑):清心火、利小便,缓解暑热耗津。番茄(赤色生津):凉血平肝,预防心肝火旺导致的口舌生疮。红枣(红皮补血):与莲子、百合同煮,补心血而不燥(夏忌过温)。

2.言语养心

早起顺应阳气,午间闭目养神(目闭则肝血归心),避免“春困”耗心气。

少言耗气,忌争吵动怒(舌为心之苗);可晨诵诗歌,调息静心。

 

通过养护五官实现内脏平衡,应用“天人相应”的东方智慧来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(文/徐婧熙 /丁树根)   

 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