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健康园地 > 健康科普 > 二十四节气
二十四节气
【节气养生】清明
日期:2025-04-07      浏览量:       来源: 脾胃病二科

清明节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等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与春节、端午、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,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乙巳年在公历4月4日交节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°。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既是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,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,融合了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两大主题。清明节饮食调养,既要传承“食春”的智慧,也需结合现代体质特点,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。

一、气候特点

在中国南方地区,清明时节气候清爽温暖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;在北方地区,此时开始断雪,气温上升,春意融融。

二、物候现象

一候桐始华:桐花是清明“节气”之花,它清芬怡人,花朵为白色,花瓣上有淡红色的脉纹;

二候田鼠化为鹌: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,鹌鹑类阳鸟活跃;  

三候虹始见:清明时节,天气多雨,雨后的空气中含水量增大,雨后彩虹常见。

清明物候 (Copy).jpg

三、传统习俗

1.祭祖扫墓: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,是祭祖扫墓、慎终追远的日子。

2.踏青郊游:清明时节春光明媚、草木吐绿,人们外出踏青、放风筝、荡秋千、插柳戴柳,亲近自然,寓意驱邪避灾、迎接新生。踏青又叫春游,古时叫探春、寻春等。

踏青 (Copy).jpg

3.寒食遗风:部分地区保留寒食节习俗,禁火冷食,如江南的青团、北方的馓子等,既有祭祀意义,也具时令特色。

青团 (Copy).png

四、饮食原则

1.疏肝理气,柔养肝血

①宜食:枸杞叶、菠菜、荠菜、香椿、菊花茶、玫瑰花茶。  

②原理:春季肝气升发,易出现情绪波动、眼睛干涩,青色食物和花茶可平肝清热。

饮食1 (Copy).png

2.健脾祛湿,防春困  

①宜食:山药、薏米、赤小豆、芡实、茯苓、陈皮。  

②原理:清明雨多湿重,湿困脾胃易致疲乏,可煮粥或煲汤祛湿。

饮食2 (Copy).png

3.清补为主,少食发物

①慎食:羊肉、竹笋、海鲜等发物,避免助火生痰。 

②少食:油腻、辛辣,减轻肠胃负担。

饮食3 (Copy).png

4.饮食禁忌

①忌过食酸味:酸味收敛,不利肝气疏发,如过量食用山楂、柠檬等。  

②忌生冷寒凉:如冰饮、刺身等易伤脾胃阳气,加重湿气。  

③忌燥热进补:清明宜清补,避免鹿茸、人参等大补之品,以防上火。

饮食4 (Copy).png

五、时令养生食材

食材

功效

推荐做法

荠菜

清热利湿,明目止血

荠菜豆腐汤、荠菜饺子

香椿

健脾开胃,祛风除湿

香椿炒鸡蛋、凉拌香椿

艾草

温经散寒,祛湿驱邪

艾草青团、艾草煮鸡蛋

春笋

清热化痰,通肠润便

油焖春笋、春笋炖排骨

枸杞叶

清肝明目,补虚益精

枸杞叶猪肝汤、凉拌枸杞叶

菊花

平肝明目,清热解毒

菊花枸杞茶、菊花粥

注:时令食材虽好,脾胃虚弱者切勿过量摄入。

六、传统食俗改良法

1.青团

①原料:艾草汁+糯米粉+豆沙/咸蛋黄馅。  

②注意:糯米黏滞难消化,建议搭配山楂茶或陈皮水助消化,老人、儿童少食。

清明粿 (Copy).png

2.清明粿/馓子  

   改良建议:馅料减少糖油,加入山药、荸荠等清润食材;油炸馓子可改为烤箱烘焙。

3.寒食冷餐

  适应体质:肠胃虚弱者慎食冷食,可搭配姜茶或红枣汤温中护胃。

七、起居调整

1.运动配合:踏青、放风筝等户外活动助阳气升发,促进气血循环。 

起居1 (Copy).png 

2.情绪调节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肝郁气滞,可听音乐、冥想放松。  

3.睡眠规律:早睡早起,顺应春季“夜卧早起”的养生原则。

4.清明节气易患风邪和过敏性疾病,因此要注意预防过敏性疾病。

八、穴位调理

疏肝健脾是中医调理肝脾功能、促进气血调和的重要原则,尤其适用于现代人因压力大、饮食不节、久坐少动导致的肝郁脾虚(如情绪低落、腹胀便溏、疲劳乏力等)。通过艾灸、拔罐等方式进行穴位刺激,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功效。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
1.艾灸

适用体质:脾胃虚寒、肝郁气滞伴畏冷者。

推荐穴位:足三里、中脘、脾俞、关元。

方法:每穴艾灸10-15分钟,以局部温热为度,每周3次。

艾灸2 (Copy).png

2.拔罐

适用症状:肝郁化火(口苦、失眠)、湿阻中焦(身重、苔腻)。

推荐部位:肝俞至脾俞区域、膀胱经背部循行线。

注意:留罐5-8分钟,体质虚弱者缩短时间。(文/徐婧熙 审/丁树根)

拔罐 (Copy).png


地址: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

咨询电话:0553-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:0553-5960557

皖ICP备18015081号-1

网站声明:芜湖市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24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订阅号

视频号